催眠常見問題

很多催眠師不會告訴你的事
小吳老師

小吳老師

2024年4月29日 上午 9:17

催眠常識推廣

1. 催眠不會使你上癮:很多人會擔心催眠像毒品一樣,一旦試過就會過度依賴,或是無法擺脫之類的問題。但事實上,如果催眠都是要處理較負面的情緒,其實每次進催眠都需要許多心力與對自我誠實的勇氣,會反覆來催眠的個案,更像是因為發現這種方式相較於其他管道更有效、更具啟發性,所以處理完主要問題以後,也願意把一些相關但不緊急的問題也使用催眠處理。這就像客人因為發現某家店的服務很好,以後有需要就常去,大概不會認為是上癮的象徵,而是偏好以催眠抒發心情的表現。臨床上也沒有催眠使人上癮的紀錄,何況人們長期去心理諮商的頻率,比起催眠的頻率是高得多,也從沒有人因此認為,心理諮商會使人上癮或過度依賴,有確實的需要而且具備相關的時間金錢可以求助,都歡迎一再參與進催眠中。


2. 催眠未必符合原本期待,但不代表那不是催眠:很多人對催眠有不切實際的期待,例如過程中要有「像觸電般強烈的感受」、「特別昏沉」、「明確知道自己進入催眠」等與實際催眠不符合的想像,雖然過程中催眠師已經多次強調,不過本期看來,許多人可能是因為電視電影的錯誤印象,堅持必須有那些感受才叫催眠。但催眠個案的主觀感受並非判斷是否進催眠的唯一標準,催眠師能夠從個案是否有說話遲緩、面部鬆弛、快速動眼期、吞嚥口水比例降低等經典反應,判斷是否進入催眠狀態。


3. 催眠師無法單方面拯救你的人生:常常看到有個案在填表單的過程中,表示希望在一次的催眠中,同時解決感情、工作、童年陰影等問題的情況。好像希望藉由催眠,讓自己從此以後就進入平靜/快樂的狀態。但即便是心理健康的一般人,也不會一直處在快樂/平靜的狀態,更不會因為這個人是健康的狀態,就代表他沒有任何待解決的心結要處理。換句話說,如果是專注想要處理議題,催眠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;如果是希望自己能夠先回復到能夠處理日常事務的狀態,催眠能夠幫助你,但不代表所有的問題、心理創傷都能一筆勾銷,催眠沒有這樣的功能,如果有,大概也沒人敢嘗試。因此,需要在填寫表單的時候,認真地思考一下,自己究竟需要什麼。